近期美国监管政策持续加码,地缘局势紧张态势加剧,中概股回归话题再度升温。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制度优化和互联互通升级等措施网上股票配资平台,致力于巩固其作为中概股回归"首选地"的核心地位。港股市场中,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完成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中小市值中概股也将陆续跟进这一趋势。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近日透露,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这些企业的总市值在全部中概股市值中占比超过七成,显示出回归潮的显著规模效应。
尽管业界对港股市场在容量、流动性及估值折价等方面的短板仍有担忧,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近期港元汇率频繁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水平,香港金管局多次实施干预措施,反映出资金大量涌入的强劲态势。随着6月港股通扩容和流动性支持工具推出,中概股回归有望从单纯的避险行为转向主动的市场化布局策略。
头部企业引领回归浪潮
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18年至今,共有33家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港股市场。其中21家企业完成双重主要上市,这类企业的市值占比超过六成。另外12家企业则采取第二上市的操作方式。
截至6月5日收盘网上股票配资平台,在这些回流的中概股企业中,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的企业达到12家。包括阿里巴巴、理想汽车、百济神州、贝壳、小鹏汽车、百胜中国、中通快递、网易、京东、携程、百度和腾讯音乐等知名企业均在其列。
从整体回归态势观察,大市值头部企业往往率先启动回归进程。百济神州早在2018年就已完成回流香港市场的布局。2019年,阿里巴巴紧随其后实现回归目标。2020年,中概股迎来一轮回归小高潮,网易、京东、新东方、华住集团、万国数据、百胜中国、中通快递、再鼎医药和宝尊电商等多家企业密集完成"返乡"进程。
国泰海通统计数据表明,从市值分布角度来看,美国中概股市值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特征。市值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个股贡献了超过98%的总市值,其中前五大公司占总市值比重约为六成。
目前多数头部中概股已实现赴港上市目标。在市值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中概股中,已有73%的中概股实现两地上市格局。其中45%的企业已完成双重主要上市,26%的企业实现在港二次上市。
从行业分布特征来看,中概股主要集中在新消费、科技以及中高端制造三大领域。新消费板块中,零售业占比达到54%,消费者服务占比为6%,生物制药占比为5%。
过往中概股在港股市场普遍面临估值折价问题,但去年以来港股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这种现象已逐步得到缓解。
香港全力打造回归"首选地"
对于中概股回归,香港政府一直表现出"志在必得"的坚定态度。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开表态,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积极准备,以应对最新的全球金融市场局势变化。力争让香港成为海外中概股回流的"首选地"。
香港意博资本亚洲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邓声兴介绍,近年来香港为增强对海外上市公司来港的吸引力,早年已修改上市制度。建立起便利已在海外上市企业在港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相信在各方积极努力推动下,香港对中概股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随着香港在内地金融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预计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有望同步提升。
香港作为"避风港"的优势明显,内地资金南下能够有效补充市场流动性。香港同时是国际流通市场,韩国、日本资金可随时回流,美国、欧洲资金进入也十分便利,兼具"内地—国际"资金联通功能。在上市结构适配性方面,中概股多为红筹架构,与港股结构保持一致,回流港股无需私有化或拆除红筹结构。
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资本配置"与"本土认知深度"双重属性。相较于美股市场对中概企业的"信息隔阂",海外机构、研究员实地调研难度较高,港股投资者更熟悉内地企业情况以及商业模式。香港作为内地资本出海的重要通道,已有大批内地企业在此上市。企业对当地法规、监管环境更易适应,既能持续吸引国际资本,又可规避海外上市的复杂程序。
中概股回归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与包容性。相较于美国,香港对审计底稿审查更具备无偏性,且无政治背景强制披露要求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显著降低退市风险。香港允许保留VIE架构,保障企业合规运营,同时提供税收优惠与品牌国际化机遇,形成"风险缓冲带",助力中概股实现稳定发展与估值修复。
益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